示反对。谁也不敢说高祖皇帝有错,但眼下这个机会,他们却都不愿意错过。
终于,有人站出来道,“陛下息怒,臣等并无此意。”
“好个并无此意!”虞景甩开袖子站了起来,“既然如此,此事不必再提!”
“陛下!”见他竟打算就这样退朝,刚刚走马上任的尚书右仆射赵定方不得不站了出来。若真让虞景这么走了,那他这个皇帝,势必会在朝臣心中留下暴躁易怒,骄狂任性一类的评语。那些原本打算中立的臣子,只怕也要另作打算了。
赵家已经站在虞景这一侧,便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。
虞景听到他的声音,果然站住了脚步。大约是为了给这位自己任命的臣子一点面子,他平息了一下怒气,才开口问,“赵卿还有事要奏?”
赵定方原本只是希望虞景冷静下来,其实并没有事情要启奏。但这时候当然不能实话实说。只是这虽然只是个借口,但也得有根有据才行,急切间,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件事,他忙道,“不知陛下是否听闻,昨日平城尚庸入京之事?臣以为,此等饱学之士,陛下当下旨征辟,不使人才失于山野。”
第41章山雨欲来
朝廷取士的方式是科举,但有很多时候,某些特殊的人才很难用科举来招揽,他们或是所擅长的东西不在科举系统之中,或是个人身份已不适合再去参加科举,又或是自身无心仕宦。而对这些人,朝廷当然也有自己的处理办法。
对前面两种人,会赐给出身和官职。不过,这种赐给的出身,只有一个名义,并不为正统士人所接受。而最后这种,往往都是天下名士,朝廷自然也不好摆出高姿态,所以必须要以求贤若渴的姿态,由皇帝亲自下旨征辟。
这种征辟,对方可以选择接受或是拒绝,一旦接受,往往就能得到高官厚禄,而若是拒绝,皇帝也不会不高兴,哪朝哪代都有这样的隐士高人,朝廷自然要彰显自己的气度。甚至英明的帝王非但不会生气,还要隔三差五就下一道诏书。人来了,说明他是盛世英主,让贤士投奔,不来,也说明他这位君主求贤若渴,成就一段佳话。
而对被征辟的人来说,来自朝廷的征召,当然也是他提升自身名望的好机会。若能连续几次拒绝,那就当真是士林称赞的高德之士了。而大部分人不可能真的对仕宦毫无野心,等到声望积攒得足够了,携着这等威势入朝,就算朝中诸公也要礼让三分,立刻便能够掌握权力。
所以这个过程,通常被称作养望。
最著名的代表人物,便是东晋谢安。他隐居于会稽郡山阴县东山,与王羲之、许询等同为名士的好友游山玩水,教育子弟,多次拒绝朝廷征辟。直到谢氏族人凋零,而桓温上位,这才接受征召,任征西司马。这就是成语东山再起的来源。
而尚庸既然把一个古文运动弄得轰轰烈烈,又千里迢迢从平城上京,赵定方当然不会相信他只是单纯的前来宣扬自己的学术思想,而对入朝没有半点想法。
人既然来了,想来不几日,自然就会有人上书,让皇帝征辟此人。所以这时候急切之间,将此事拉出来做为借口,赵定方自觉没有任何问题。
他当然也知道,尚庸与吏部尚书向彦诚关系颇密,自己顶替向彦诚进,现在彼此之间的关系自然是有些尴尬的。但“内举不避亲,外举不避仇”,赵定方自觉问心无愧,对这件事当然不会有什么想法。
虞景经过这么一缓和,也醒悟过来,自己不能就这样退朝。既然赵定方将梯子递过来了,他自然也就踩了上去,“此言有理,那就依卿所奏这边拟个折子递上来吧。”
借着说话的机会,他又走回去重新坐下。等赵定方应声退下,虞景已经恢复了平静,扫了一眼朝臣,才问,“诸位爱卿可还有本奏?”
又有官员出来奏禀了几件事。等他们都说完了,虞景才再次站起来,“朕前几日听说了一个笑话,说是去年江南水患的难民,如今已经走到了京城门口,就停留在石台县。更有意思的是,朕派人过去之后,竟发现石台县附近真有数千难民聚集!而这件事,你们送上来的奏折之中,半个字都不曾提到!”
他说着用力一掌拍在御案上,“我泱泱大魏,满朝上下数千官员,沿途三十几个州县,竟无一人察觉到到这些难民的行踪?诸卿,你们告诉朕,这一路上的土地还是不是我大魏疆土!这些人还是不是我大魏的官员!这朝廷,还是不是大魏的朝廷!”
帝王一怒,所有参加早朝的官员们连忙几位宰辅的带领下跪了下去,“臣等有罪,陛下息怒!”
“有罪?那倒是说说,你们有什么罪?是失职不查,还是……欺君罔上?!”虞景盯着地上跪着的人,最后四个字是咬着牙吐出来的。
他当然知道,明火执仗的跟朝臣对立,对自己没有好处。但虞景从来不是虚与委蛇的人,让他去忍耐和周旋,倒不如这样痛痛快快。但他之所以此刻发作,并不单是因为难民的事,更是因为到这时候,他心里也多少有些回过味来了,今日这样的场面,怕是早有预谋。
昨夜的踩踏事故也好,之前的难民也好,都是早就协商好的。
并不固定要用哪一件事来发难,他的臣子们这般空前的团结联络,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将他这个皇帝狠狠的压下去,在朝政上取得主动权,维持治文年间的旧例。如果实在没有意外事件让他们
喜欢嫁人就嫁羽林郎请大家收藏:(m.fubook.win),腐书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