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,剩下的专业课程已经寥寥无几,后面主要就是实习和准备最后的毕业论文。
有过经历的人都知道,这也是学生时代最轻松的一段时间。当然,忙于联系工作单位的另说。
还有一件事情,就是上次那位名叫孙素珍的女人,给江逸晨在连续打来几次电话,询问葱香千层肉饼什么时候可以批发供货。
江逸晨结合苗圃地里的情况,觉得适当增加一些千层饼的产量,应该没有问题。
话说回来,这又不属于那种合同供货范畴,没有供不上要赔偿之类的风险。有货就批点儿,没有就拉倒。
于是他让吴大娘再招一名伙计,给张凤兰帮忙。
正月十五元宵节后,大批外地打工人员已经陆续返回粼江,这个时间人还是比较好找的。没几天,一位名叫顾子芬的二十来岁年轻乡下女子被招入店中,工作是打杂,并不局限于做张凤兰的助手。
顾子芬就提了一个要求,希望能住在店里面,这样可以省一笔房租。
吴大娘与江逸晨商议一下,同意了这个要求。店铺的二楼除了吴大娘祖孙俩的卧室,还有一大一小两间库房,小库房存放调料和其他一些重要的物品,大点儿的库房里面就是乱七八糟的杂物了。
于是对大库房进行收拾整理,用帘子隔出了一个小间,再放置一张钢管木板床,做为新员工的宿舍。
这样,除了江逸晨外,麻辣烫店里便有了五名店员,也算小具规模了。
人员和工作增加之后,厨房有些不够用了。于是吴大娘请隔壁建材五金店的赵老板帮忙安排了两名工人,在麻辣烫店的后院用旧瓦楞铁和石棉瓦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,接上水管之后,食材的初步处理就搬到这里进行,分担一部分厨房的工作。
另外,为了节省人工,店里又添置几样面食生产设备,比如大号电饼铛之类。
第九十七章千层饼的第一笔批发业务
这天清晨,宏光大街中部,一座红黄相间拱顶的移动式贩售棚亭中,身材胖胖孙素珍头戴白帽腰系围裙,正在棚亭中忙碌三角,豆浆牛nai等早点分门别类摆好,准备迎接上班族顾客。
这段街上分布有五座相似的棚亭,都是由区里统一规划,棚亭区的西边,是一个公共汽车大站,共有七路电汽车通过这里,每天的人流量不小。
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及其家属,由街道进行再就业安排,政策税收方面也给予优惠。这是粼江市城镇户口的居民才能享受到的待遇。
即便如此,餐饮业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,街上除了这五座棚亭,还有很多大小饭馆快餐店之类,也同样做早点生意,对顾客造成了分流。
五座棚亭并不是均匀分布,其中四号和五号相距最近,都处于南边,与其他三个间隔了一条东西向的支路。
孙素珍就是五号亭子的老板,她的店所处位置是距离公共汽车站最远的一个。店里售卖的食品也是统一配送,没有什么特se,所以生意很一般,比其他四位同行都要差上一些。
街上的人流开始多起来,马路上各路汽车拥挤不堪。
“给我来三个豆沙包。”生意开始上门了。
“一共三块,您拿好。”孙素珍手脚麻利地用食品夹将豆包装袋,递给对方的同时收钱找零。
她扭头望向北边的支路,老公一大早就去拿货了,怎么还没有过来
旁边的同行面对街上的行人,卖力地吆喝起来。
“胡记煎饼果子,喷喷香啊。自家的秘制面酱,都是上好的材料。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,别处您可尝不着啊。”邻居胡老板,一位五十来岁,下巴上长了三缕鼠须高颧骨的瘦削男子,一边用t形木铲将铁板上的面糊摊成圆形,一边招揽着生意。
面饼上敲一个小鸡蛋,撒上葱花,翻转过来,涂抹面酱,再裹上一根油条,一套胡记煎饼果子就新鲜出炉了,前后不过三分钟。
不一会儿,排队守候的顾客已经达到了五六人之多。
胡老板的四号摊位也卖配送中心的早点,自从前一阵子增加了自制煎饼果子的项目后,由于面酱调制得比较好,口感咸香怡人,很受顾客们的欢迎,能卖到四块五一套,比别处的都贵,算下来利润不菲。
胡老板对此也颇为自得。
孙素珍见了很是羡慕,自己也尝试着做过,但商店里购买的面酱没有胡记自制的味道好,整体口感就要差上许多。她明白人家肯定有特别的配方和工艺,做生意的,也不可能轻易外传,所以只得作罢。
叮铃铃,随着清脆的铃铛声响起,一名宽面寸头的男子骑着三轮车驶过来,车厢中装着一个覆盖厚棉被的大号竹簸箩,行至五号棚亭前停下。
“哎呦,总算过来了,怎么这么慢哪”孙素珍见老公终于来了,不满地责怪道。
“这可不能怪我,人家店里原先不弄早点的。那个专门做饼子的张凤兰这会儿还没上班呢,都是她一个姓顾的徒弟做的,新手嘛,手脚当然慢了。”老公脾气很好,耐心地解释,同时将车上的竹簸箩卸下来,抬进店里。
“进了多少”孙素珍问起了关键的问题。
“一共四十张饼子,每张十六块钱。”老公答复道。
“就这么点儿货啊。”孙素珍皱皱眉头,同时撩开竹簸箩棉被的一角,瞧瞧里面。
喜欢海岛农场主请大家收藏:(m.fubook.win),腐书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