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近末,返回神都述事的王美畅再次返回了长安。与之同行的还有两位宰相,李道广与杨再思。
得知一行人的行程后,李潼特意抽出一些时间来,亲自在春明门外、龙首渠畔迎接。王美畅自然没有这么大的面子,但两位宰相身领皇命而来,还是要礼貌一些。
彼此在龙首渠见面之后,先是稍作寒暄,然后两名宰相便先将此番皇命封授稍作递告,当然主要还是针对雍王。
雍王加镇国雍王号,食邑增至五千户,散官则进为武散第二等的镇军大将军,使职方面又加了一个陇右诸君大使。
饶是李潼西进之后,便已经打定主意自立于关中,但也对朝廷此番封赏手笔之大暗感咋舌,他四叔这是打算不过日子了吗?
镇不镇国,李潼倒不在意,原本历史上他姑姑太平公主还有个镇国号呢,该死照样死。
可是食邑陡增至五千,增封幅度之大,也实在是让李潼吓了一跳。他在神都发动政变那么大的功劳,此前所得实封不过两千三百户,现在居然直接翻了一倍有余。
再加上一个对陇右诸军的节制权,莫非朝廷已经默认他割据关中的事实?
不过接下来回城途中,通过杨再思的讲述,李潼才了解到神都朝堂中最新的格局变化。
矛盾的焦点,便是皇嗣继位形式问题,李昭德坚持皇嗣以皇太子身份继承大统,至于其他人则反对如此。而作为政事堂另一大佬的狄仁杰虽然没有明确表态支持哪一种,但也表示了并不支持李昭德。
了解到这一点之后,李潼才明白朝廷何以给予自己如此优封。
李昭德虽然强势,但猛虎斗不过群狼,他如此坚持,算是一意孤行,根本找不到太多人支持他,甚至可以说是对他所出身的关陇勋贵们的背叛,关陇勋贵是很难接受皇嗣以皇太子继位的。
所以李昭德只能在朝外寻找助力,而关内的李潼便是当然之选。李潼权势足够,在对圣皇的余威维持方面,与李昭德还有类似的需求。
当然,单凭李昭德一人,也难操作出如此殊封。另一个人,自然就是他四叔李旦了。
虽然说眼下皇嗣继统已经在朝内达成了共识,但李潼一日不开口,谁就能保证皇嗣便笃定可以继承皇位?我不支持四叔,支持三叔行不行?
而且朝中单单因为皇嗣继位方式便吵闹得不得了,这本身就是对皇权的摧残。老子要怎么做皇帝,还得听你们瞎哔哔,这叫什么事?我妈在位的时候,怎么不见你们这么有想法?别管你是怎么想的,你有什么理由,本质上你就看不起我!
面对群臣喧闹的局面,加强宗室的话语权,也是增强皇权的一种手段。尽管这手段可能有点饮鸩止渴的味道,但起码李潼这个糖衣炮弹眼下那层糖皮还没被嘬破。有了他这样一个例子,李旦再去提拔扶植其他宗室来拱卫自己,效果也会更好。
这就是权力分配中的马太效应啊,李潼已经在时局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与话语权,所以他甚至不需要亲自加入到核心的权斗中,僵持不下的几方也不会忽略他,而是要对他示好拉拢。
比如狄仁杰,他就不需要旗帜鲜明的跟李昭德搞对抗,只要作有限度的态度表达,时局中一些不爽李昭德的人自然会向他身边汇聚。
李潼眼下对于神都城的权斗兴趣已经不大,否则便不会抽身来到长安。如果可以的话,他当然希望能够继续吊住他四叔,让他四叔不能顺利继位。
但他也明白这不现实,国不可一日无君,现在年号都改了,他四叔如果再不登基,那天下都会彻底乱套。
这一次朝廷之所以再加他陇右军大使,就是因为陇右道宣抚进程很不顺利。诸羁縻州都乏甚响应热情,虽然也有长安动乱的缘故,但朝廷此前所任命的那些胡酋官长们,在元月大礼的参礼比例创下新低,甚至都比不上天授年间。
国内的斗争还不可怕,大不了大家各退一步、相忍为国,可如果朝廷丧失了对诸羁縻州的威吓能力,那所带来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,李潼也绝不希望看到这一点。
朝廷之所以加他陇右诸军大使,也有这方面的原因。如果诸羁縻州真要闹到不得不发兵震慑的程度,朝廷眼下也没有再作征发的能力,只能委于雍王。
所以当杨再思问起他的态度时,他只是叹声说道:“改元正朔,君王归位,这是当然之义。无论朝廷如何决定,我自附表赞同。”
“可、但是,如今朝内对此也是纷争不下,声调不一,人心焦灼、左右两难啊!”
杨再思闻言后便叹息道,并策马凑近雍王低声道:“昭德刚硬强倔,已经颇惹众怨。其人今次示好殿下,未必存心良善。卑职绝非私怨进言,但昭德其人的确不可长久为友。”
口中说着不是因为私怨,可讲到李昭德的时候,杨再思脸上还是忿态难掩。他这一次前来长安,是以国子监祭酒的身份,而且也并非只是宣达皇命,而是被发配过来,将要长期留事长安。
虽然国子监祭酒也是清贵上卿,但跟政事堂宰相相比,则就不值一提,因此杨再思自然愤懑不已。
王美畅此番前往神都,神都城中权力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,直接有四个人被踢出了政事堂。
其中李潼一系有两个,杨再思以国子监祭酒坐镇长安,复建长安的国子监。郑杲则从本职的洛州长史入省担任户部尚书。与杨再思同行的李道广
喜欢冠冕唐皇请大家收藏:(m.fubook.win),腐书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