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兵力紧张,宋军东门外由一军三师的一团和二团担任阻击任务,三团加强给了担任主攻的一师。但是从以往的经验看,元军若是突围只能从城门出击,兵力无法展开,两个团的兵力虽然少点,可也能胜任。且三师在接受阻击任务后,也在城外紧急修筑了工事。
自从赵昺组建新军,全面换装火器后就将构筑工事作为必训项目,是每个步军士兵都要掌握的技能。出于保密,攻城的命令昨夜才下达,今早才开赴战场,时间十分紧凑,因而无法构筑完备的防御体系,但也在短时间内修起了简易工事。
整个防御工事由三道防线组成,第一道是据城壕五十步外,也就是在弓箭的有效射程外,建起一道以麓角和拒马组合的防线;在第一道防线后五十步建起第二道防线,挖掘了深、宽各有五尺的战壕,并修筑了炮台;第三道防线与二道防线结构相似,两道防线间以交通壕相连,形成一道纵深二百步的半弧形防线。
整个防线在赵昺看来虽谈不上严密,但布局合理,火力配置也没有什么问题,但还是出了问题。不过他很快就看出了原因,按照这个时代的交战方式,两军对垒皆是列阵而出,摆明车马才动手,而此次元军是从城中向外突围,惯常的交战的方式也就不适用了。
以古代筑城的方式,一般大城每面城墙要开一道大门,两道小门,有的还修有若干暗门用于击杀攻城的敌军。但城门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拒敌,因此城门都不会开的很大,小的城池城门甚至骑马都无法通过。扬州城算是州城,但主城门也只能又两骑并行,小门只能单骑通过。
元军此次突围以重骑开路,只能采用纵队出城门,再说护城壕上的吊桥宽度也不允许。且两军相距太近,根本无法列阵。所以一出城门过吊桥就直面敌军,前边就是刀山火海也得硬着头皮冲了。而宋军方面由于火炮大部分都调往北城协助攻城,担任阻击的部队只有营属和都属的小炮,火力薄弱。加上敌军一改以往横队队形以纵队突击,火枪的杀伤面变窄,双方距离又近,尽管给元军造成了一些伤亡,可还是没有拦住,让他们闯过了第一道防线。
赵昺还知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此次敌军打先锋的重甲骑兵,人马皆披铁甲,使火枪的杀伤力下降,难以对马匹造成致命的伤害。如此肯定有人要说了,诗圣杜甫的《前出塞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,谁不知道其中有“挽弓当挽强,用箭当用长。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”的描。
想那弓箭都能给战马造成伤害,比之威力要大许多的火枪就做不到了吗?又或是这首难得一见的描写战场场景的诗,其内容是真实的吗?说实话在前世赵昺也和许多人一样对此有所质疑,起码影视剧没有射马的镜头,可有人表示剔除导演碍于成本的因素。但也有人表示‘射人先射马’其实是谣传,古人打仗不射马,甚至还给列出了一二三条理由。
有人以为现代社会使用的弓弩威力比之古代威力并不逊色,在中国使用虽然有诸多限制,但国外却要宽松的多,可以用于狩猎。曾有视频拍摄以弓箭猎鹿,且是很小型的鹿,一箭就被打穿了,结果猎物没有立刻就死,猎人追了好几百米才看到鹿的尸体。而北欧和俄国、加拿大有很多体型大到接近两厢轿车的巨大驼鹿。想要用箭射死这些大家伙当然可以,想把这种大家伙当场射停?换大号霰弹枪打独头弹都不保险,弓弩之类的还是洗洗睡吧。
那么,古人打仗到底射不射马呢?以赵昺来到这个世界后战场上所见,答案是射!但是想要一阵箭雨下去,一大波马呼啦啦倒地,这是很难的。第一,马跑起来速度很快,不好射中;第二,马的生命力很强,中箭后即使真的受了致命伤,仍然可以带着骑士前冲很远,留给骑士的反应时间很充足。第三,给马上防护很容易。人是直立行走,对护甲的防护面积十分敏感。而马是四足行走,很容易把全身都罩在防具里。
如果目的是防箭的话,战马披块厚毛毡都可以有效防御那些动能不充足的箭矢。再退一步,即使战马什么也不穿,箭矢对战马的威胁程度也有限。不信,可参看昭陵六骏之飒露紫,它身中七、八箭,且有些中箭部位也是致命的,但依然可载着唐太宗冲锋陷阵,直至结束才倒地而亡。
所以说古代的弓箭手如果寄希望于“射人先射马”来阻挡骑士进攻,这些弓箭手一定死伤惨重。但也不是说说骑兵是无敌的,想要在正面战场上用弓箭怼死骑士不是没有路子,得看你的工具合不合适,具体来说就是你是否有打马用的异形箭簇。所以战场射人先射马这话虽然没错,可在战场上传出的谚语也皆有其具体背景和情况的,要是盲目的用一句谚语去套用所有情况,显然是不合理的。
同理,火枪的威力虽然比弓箭威力大,可以洞穿铁甲后对人马造成致命的伤害,但也具有射速慢,准确率低的缺点,更无法与现代子弹的发射药威力相差很多。而赵昺也知道火枪在用于战争初并没有成为克制骑兵的终极武器,直到马克沁重机枪等连发武器被用于战场后才成为骑兵终结者。
因而赵昺在火枪全面装备军队之初就清楚劣势的存在,但此时限于材料和技术他无法‘发明’连发武器。而面对的主要敌人却是以骑兵著称的蒙元军队,为了弥补火力不足的缺陷,他只能用火炮来作
喜欢重生宋末之山河动请大家收藏:(m.fubook.win),腐书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