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前,因工作关系,去了泰缅地区,由于自小崇道尚佛,也喜欢爬山旅游,所以闲暇之际,走访过南亚地区众多的寺院庙宇。
之所以说是走访,而不是朝拜,是因为主要是郊游爬山,走访只是顺路而为,更重要一点我并非是纯粹佛教徒,虽认同佛教诸多教义,但也排斥其中一些观点。
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,这让多数人觉得杀完人,无论犯了多大罪孽,只要放下刀,以后不再犯,就是好人了,以前干过什么,跟他再无任何关系。
人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应有的责任,而绝不是吃完抹嘴,扭头不认,既然做了,就要承担,否则受害者的冤屈谁来化解?所谓冤有头,债有主,我想承担者绝不会是佛祖。而且很多人权钱成功的过程中,或多或少还是有原罪的,所以这些人在功成身就后会搭桥铺路,修缮庙宇,广散善举,以期化解从前的罪孽,达到内心的平和。在他们看来这也是放下屠刀的一种表达形式,但此时的受益人,却多不是昔日的受害人了,难道真正的受害人就该死吗。所以,自己宁肯拿出十块钱施舍一个路边许是骗子的乞丐,亦不愿花五块钱在寺庙买香上香叩拜。
当然,或许自己肤浅,世人偏颇,佛祖表达的本真并非如此。
泰缅崇佛教,缅甸人有出家风俗,男孩子很小多被父母送去当地寺庙出家修行,修行时间没有限制,几个月到终生不等,这也是普遍的一种宗教风俗,不过来去自如,没有强制一说,不过他们深信去寺庙做几年和尚会得到佛祖保佑,家人健康长寿。所以庙宇在缅甸来说,如同中国的点点村落,比比皆是,有大有小,人数多寡不等,其内僧人也多是附近乡众。
03年一个夏末,与当地朋友去缅钦邦隆格朗山远足,计划中的一日游,因为贪玩没能按原路返回,顺一条小路下到山下已是晚上九点,山下密林丛生,很是偏僻,顺着土路走了很远,终于发现了路边丛林中的一缕灯光,走近才知道是是一个庙宇,从外观看上去像是刚建成不久的现代庙宇。
在缅甸,缅僧多和善,因为他们是真出家修行,大多没有私欲贪利之心,寺庙也无门票,如果碰到旅行者借宿,游览,多是纳迎,也不收费,当然,如果走时留一些香油钱,他们也不拒绝。不像国内某些地方,完全脱离了佛意本宗,成为某些不法之徒的敛财手段。多数古刹庙宇大门向南开,没钱莫进来。高昂的门票让诚心向佛者望而却步,将佛祖的众生平抛之脑后,佛学真谛也正在与芸芸众生愈行愈远。
由于没有院墙,两人直入大殿,殿内香火缭绕,烛光闪亮,并没有一人,于是绕过殿堂,来到后面才发现一排平房的一间亮着烛光,上前敲门,
开门接待的是寺内住持,三十来岁,话语不多,面容和蔼,在听我们说明来意后,先引路带我们去前殿上完香,这才将我们二人重新带到后面那排平房的最西一间,随后送来一个装水的水壶,并且告诉我们早上五点多有一趟每天经过的客货车,我们可以乘坐出山。
因为出发前计划当天返程,与朋友两人背包内只有矿泉水和几盒饼干,但缅邦庙宇内大多没有厨房,一日两餐多是附近村寨供给,早上,中午两餐,过午不食。村寨提供的饭食也不是素食,大多是鸡肉跟米饭混合做成的,类似于国内的鸡煲米饭。
朋友掏出几张大额缅币交给住持,说是香油钱。住持接过合十告辞,去了平房东边一间亮灯的房内。
我问:不是不要钱的吗?
朋友:人家好意思不要,你难道好意思不给?
我顿觉尴尬,讪讪道:以前我去过好几个寺庙,都没给。。。。。。
朋友见状。笑着岔开话题:这庙内静的诡异,估计这个寺庙僧人不会超过一手之数。
我笑道:忘记看外面的名字了,别是般若寺就好。
朋友爷爷辈是军人,父母都是党**人后代,汉语讲的也算流利,但却是土生土长的缅甸人,可能没看过倩女幽魂,当然也就不知道什么般若寺,听完不明其意,愣了一下,没有再说话。
房间不算小,没有任何被褥摆设,像是日式榻榻米结构,进门一张桌子,上面点燃半截蜡烛,地板是竹子铺的,散落着几只坐垫,靠北面墙壁是一整个书架,大概两米多高,书架上塞满了书籍,靠书架的西侧,是一个用来装书的木箱,箱子表面的木板光滑发亮,这是经常擦拭的痕迹,中间有几个倒扣的茶杯,边上有蜡烛流淌的痕迹,显然这个箱子被当做炕桌使用很久了。
寺庙没电,当然也没空调,刚开始我们走路浑身是汗,但进到房间后,南北通透,夜风微凉,一会儿便感觉到了凉意,听着后窗树林树叶被风吹过发出的哗啦哗啦声,我有点害怕的踩着木箱上前关掉了后窗。
望着门口桌上摇曳的烛光,我对朋友说:我好饿啊,饼干都被你吃光了。早知道就带几包方便面了。
朋友打着哈欠说:这里的寺庙是不做饭的,赶紧睡吧,睡着了就不饿了。
说完,他头枕着坐垫躺下,不大会便鼾声大作,于是我也躺下强迫自己睡觉,肚子却是不争气的咕咕直叫,脑子里开始数绵羊,涮羊肉,烤全羊,到最后,还有没有睡意,感觉越来越饿,于是,拿出包内的相机,检查一天的拍摄成果,不大一会,卡片相机耗光了剩余不多的电池,看看表已经是凌晨一
喜欢仙实录请大家收藏:(m.fubook.win),腐书网更新速度最快。